行業新聞
半島體育馬一浮誕辰一百四十周年雕像重現一代大師風采
半島體育4月15日下午,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建館70周年暨紀念馬一浮誕辰140周年馬一浮雕像揭幕、馬一浮研究協作平臺成立儀式在省文史館館區舉行。“崇文鑒史七十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史陳列展同日開展。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有一個永恒的話題:“說不盡的馬一浮”。馬一浮先生的學養、風骨、詩文和書法是文史館的寶貴財富。
1953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館成立,同年聘馬一浮先生為首任館長,開啟了“崇文鑒史”之路。在建館70周年和馬一浮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舉行馬一浮雕塑揭幕,成立馬一浮研究協作平臺,是為緬懷致敬馬一浮先生,也是更好地繼承弘揚其對中華文化之堅定信念,挖掘闡釋其學術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協作打造浙江文化“金名片”。
馬一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與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齊名的儒家學者。他對于傳統儒家文化,特別是宋明理學的深刻研究和體驗,是時人所公認的。馬一浮從不標新,更不自構體系,而始終只是默默地潛心體究宋明理學,躬自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為人精神。
馬一浮先生是學貫中西的現代新儒家,不僅對中國文化“六藝”有著精深研究,并且以現代視野考察其對當今世界學術思想的價值,于融會貫通之中形成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擁有重要地位。馬一浮提出的“六藝該攝一切學術”是當下國學研究的重要指向,加強對馬一浮學術思想的研究,對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掩映于館區一方竹林之下,佇立著馬一浮銅雕塑像。馬先生拄杖而立,目視前方,平靜的眼神透著堅定,飽滿穩重的雕塑造型為馬先生博大、莊嚴、從容的形象平添了幾分長者的溫暖與親切。
雕像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劉杰勇,他的創作構想是雕像如豐碑立于天地之間,雄渾、拙樸、靜穆、莊嚴, 讓形象平和、內斂、樸素、自然。從構圖到塑造,重整體、弱細節,讓雕像如舊時照片,模糊卻印合心像,又如追憶往事,朦朧而親切。在創作時,盡量避免留下刀痕錘痕,更多地保留泥巴本身的肌理以及相對自然的過渡,呈現其本來的面貌。劉杰勇將更多的空間留給馬先生“自己”,留出空間,讓觀者基于自身感悟自行增補、重塑。
馬一浮先生雕像創作,是一次藝術作品的塑造,也是主創團隊與馬先生一次相隔時空的對話。創作前期經過了反復醞釀,省文史研究館組織館員、研究員參與雕像創作座談,幫助作者加深對馬先生精神氣質的理解與把握,并邀請環境設計專家現場踏看,構建與館區氣質相符的置放環境。
正如省文史館館員黃亞洲所作的詩歌中描述的一般,他的長衫飄動,永遠是一種浩蕩的旗幟般的召喚。
自2008年起,省文史館相繼舉辦了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130和135周年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會,充分依托館員研究員力量,組織編撰出版《馬一浮全集》《馬一浮書法集》等學術著作,舉辦“儒宗翰墨”“游藝證道”馬一浮書法作品展,在馬先生思想研究和書法創作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成果。
省文史館“崇文鑒史七十年”館史陳列展同日開展。陳列展運用豐富的文書、手稿、信札、照片、圖片和視頻影像等一手資料,并運用數字化手段,向觀眾呈現“崇文鑒史”70年館史。
展覽以1953年建館伊始至今70年的時間框架為基本敘事順序,根據國家社會不同發展時期出臺的、與文史館機構創建、職能轉變緊密相關的文件政策為結點,設置了“其作始簡”“與時俱進”和“守正創新”3個板塊,展現省文史館在創建階段、改革轉型時期和步入新時代的不同歷史階段場景。中間展廳是以館員為主體的“白首丹心”板塊。館員們是文史館的主體,也是傳承文脈、創作不歇的個體,板塊也是向70年來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作出多貢獻的館員研究員們致敬。展覽將歷史發展中的省文史館與館員研究員個體,通過展陳現場進行鉤沉與相互編織,以期全景描繪70年國家大歷史下館史變遷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