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半島體育泉州開元寺有個罕見雕像名叫十臂人獅它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故事
在我國境內,著名的古剎寺廟不計其數,它們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建筑,向我們講述了當時的歷史,也反映了我們不曾見過的社會風貌。比如,在福建泉州有一座開元寺,因為寺內有十臂人獅的古怪雕像,所以讓專家和游客都十分納悶。究竟什么是十臂人獅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提到泉州,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它是我國著名的沿海城市,早在秦半島體育漢時期就設置了東安縣治,如今也算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雖然泉州歷史悠久,但真正讓它蜚聲海外的還是南宋時期,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又具有天然的港口,所以逐漸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甚至成為了當時世界海洋貿易的樞紐之一。
一時間,泉州城內商賈云集,其中更是不乏大量的外國商客和傳教士,也極大的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因此泉州留下的古建遺跡也紛繁多樣,還有許多也是當時文化的體現。
在泉州境內,最大的寺院是開元寺,它的前身叫蓮花寺。史料記載,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泉州當地有位官員叫黃守恭,他晚上做夢見到了自家的桑樹上竟然開了蓮花,于是黃守恭認為是大吉之象,隨即就下令在桑樹園修建了一座寺院,即蓮花寺。后來,蓮花寺又進行多次修繕維護和更名,最終在唐開元年間更名為開元寺并一直沿用至今。
原本的開元寺規模不大,到宋代時才進一步擴建,比如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和鎮國仁壽兩塔等,此外還有大量的浮雕,比如二十四尊飛天樂伎,在國內建筑中算是罕見。總之,開元寺反映了當時的國力昌盛和社會極度繁榮。
開元寺內的雕刻還有很多,其中最讓廣大游客感到費解的是十臂人獅像,該雕刻位于大雄寶殿的月臺的須彌座上,整體雕像呈圓形,直徑約19cm,每每游客路過的時候都會駐足觀看。所謂“十臂人獅”,仔細觀察也不難發現它的構成,中間雕刻的是一個人,但不過這個人卻長著一張獅子臉,故此得名“獅人”,而最讓人感到驚奇的則是他還有十只長短不一的手臂。
此外,在“獅人”的雙腿上,還躺在另外一個面部正常的人,并且這個人還手持一把短劍,看起來似乎是被降服了。
在我國傳統的石雕中,從未有過如此畫風的雕刻,唯一能讓人聯想到的或許也只有千手觀音,但實際上卻并無關系。后來,文物專家們也經過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十臂人獅像竟然還是一種舶來品,即并非是我們中國工匠的作品。專家們表示,十臂人獅是古暹羅國的毗濕奴,他代表的是一種正義和祛除邪惡,而被毗濕奴降服的就是傳說中的惡魔希拉尼,因此這幅石雕像叫作“毗濕奴除魔”。
毗濕奴有十只手臂,其中兩只手對惡魔希拉尼開膛破肚,另外八只手則拿著八種不同的法器,如法螺,圓盤,手杖和寶塔等,分別代表了繁榮,正義,權力和力量。
對于十臂人獅像的意義,其實是在告誡人們要多行善舉,為人正義,切勿為非作歹行惡事,否則就會受到毗濕奴懲戒。
除了教育意義之外,也還反映出了當時的文化交流,以及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同時也更加證明了泉州這座城市的開放和繁榮,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